星期三, 8月 29, 2007

風箏衝浪

楷報記者孤陋寡聞,在雜誌上看見 kiteboarding,看來真是個神奇的運動。觀看完下面的影帶,會夢想那天有人會帶著風箏衝浪板,自龍洞岩壁一躍而下。台灣目前已有推廣中心

星期一, 8月 27, 2007

物以類聚

上週二晚上十點多...
楷子接到鳥人來電,雖然pipi就在楷子旁邊,還是可以清晰聽見鳥人撿到一隻光筆問楷子怎辦,楷子請鳥人先收好下次帶給pipi...

====================================
以下是本日pipi與阿萬的對話...

出走的夏天...╮(╯ε╰)╭ 說:
你光筆掉了阿
領悟生命的無常,迎接人生無限的可能. 說:
有嗎?
出走的夏天...╮(╯ε╰)╭ 說:
上週五在內湖
領悟生命的無常,迎接人生無限的可能. 說:
我不知道耶
出走的夏天...╮(╯ε╰)╭ 說:
那你現在去找找
出走的夏天...╮(╯ε╰)╭ 說:
還在嗎
領悟生命的無常,迎接人生無限的可能. 說:
等等
出走的夏天...╮(╯ε╰)╭ 說:
你上週五有帶去嗎
領悟生命的無常,迎接人生無限的可能. 說:
妳哪耶知?
領悟生命的無常,迎接人生無限的可能. 說:
真的不見了
出走的夏天...╮(╯ε╰)╭ 說:
楷子: 有人上週五在內湖掉光筆嗎? http://climbing.org/showthread.php?t=2863

=====================================

pipi的感想只有三條線....^_^|||

星期六, 8月 25, 2007

2007 Squamish Dyno Comp

Squamish 地區為加拿大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的著名岩場,Petzel 2005 年的 Rock Trip 即在當地舉行。

今年七月 Squamish 舉辦 Mountain Festival 並為當地兩個協會 (Squamish Access Society (SAS) 和 Climbers Access Society of B.C.)募款。整個活動的高潮之一是 dyno comp,目標是挑戰 dyno 高度的金氏世界紀錄。不負眾望,來自瑞士的 Lavinia,創了新的女子世界紀錄,2.1 公尺。男子部分未破世界紀錄,但也有 2.4 公尺。以下是其中的精彩照片,詳見相簿。姐妹們,大家要不要來練練膽量啊!

大家再見


說是要今夏告別演出,沒想到竟擺烏龍沒帶岩鞋,感謝里長大力贊助,出借全新岩鞋,今晚也算是爬到了。謝謝眾姊妹的愛護,雖然我爬得很鳥,還是直誇我有進步,今年暑假和你們爬岩爬得很開心。謝謝郎爸和眾學姊的指導,希望仙女我很快可以進入選手之列。

星期五, 8月 24, 2007

pipi 今年三月的墜落練習

繩伴...我對不起妳,但這段影片可以鼓勵大家,膽子大大,不怕不怕。
影片拍攝日期是 2007 年 3 月 31 日,就是大家去練習 CB Test 的那天!

星期二, 8月 21, 2007

翠玉 Jade

Daniel Woods 是目前美國攀岩新星,十八歲,全家都愛攀岩。他在今年六月完成了 Dave Graham 2001 年在洛磯山脈國家公園的抱石 project,該線原被稱為 Green 45 project,被 Woods 完成後,命名為 Jade (V15),下面的影片即為 Woods 在多次嘗試後完成的過程。看他腳點處理不好,手破皮,和自己發脾氣,孤單地望著岩壁,原來高手的情緒反應和我們凡人一樣...

忘了補述原名為 Green 45,是因為該岩面是綠的,而且外傾 45 度,夠強了吧!這張照片比較清楚顯示外傾的程度

星期一, 8月 20, 2007

攀岩界的哈利波特:Adam Ondra

Adam Ondra 年僅十三歲,來自捷克,已經世界頂尖好手。以下影片是他去年底在斯洛維尼亞,成功完成 9a 路線,相當 5.14d。(該岩場路線圖

看他自在地在外傾的岩壁上側身,交叉移動,drop knee,動作簡捷優美,完全沒有多餘,真是行雲流水,全無滯礙。

他在影片拍攝時身高可能約 160 公分,因為根據他十一歲時的訪談,2004 年時是 157 公分 40 公斤

星期六, 8月 18, 2007

晃動的岩點

[楷通訊颱風天報導]
好吧,我承認這幾天有點閒。下面影片的主角是Maja Vidmar(斯洛維尼亞),青海世界盃女子難度冠軍。不過這片子有趣的是,那路線中有顆大型像汽球的東西,上頭還有岩點。然後她利用汽球休息的姿勢非常酷。片子要看到最後喲,她爬下來時,一堆小朋友找她簽名。有男有女的小朋友喲,可見這個運動在法國當地(Serre Chevalier)非常受重視。如果有天一群小孩像看著王建民一樣看著小翔時,台灣就是攀岩大國了。

星期五, 8月 17, 2007

Angela Eiter

[楷通訊社繼續亂報]
154 公分,46 公斤,身材嬌小來自奧地利的 Angela Eiter ,自2004年起,稱霸了大多數的UIAA Worldcup 女子難度賽,已被視為史上最強的攀岩競賽選手之一,而她今年才 21 歲。她的其他驚人表現還包括 2006 年九月 onsight 位於奧地利 Burrs 的 Skyline (5.13d) ,並在今年五月完成 Claudia Cafe (5.14b),順利進入 5.14b Girl's club。

Angy 11 歲時進入奧地利運動學校開始攀岩,在足球和攀岩之間,她選擇了可挑戰不同難度和路線的個人運動:攀岩。她每週訓練四天 30 小時,抱石兩次,然後攀爬路線二到三次。她的訓練並包含強化競賽時的心理訓練和心理準備。2001 年起 Angy 進入青少年的攀岩競賽,2003 年開始投入世界盃難度賽。 2005 年的九個世界盃巡迴賽中,她取得了其中八次金牌。

她認為奧地利之所以培養出多位攀岩好手,是因為奧利地社會把運動視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擁有非常好的運動場地。奧利地有好的天然岩場,也有世界知名的室內大型攀登場地,年輕人和孩童非常容易接觸到這項運動。另一方面,面對競賽的態度也非常重要,能夠參加比賽,也是部分奧地利選手投入攀岩的動機之一。而且奧地利時常主辦攀岩國際競賽,選手不用負擔高額旅費即可參與,因此也容易獲得許多比賽經驗。

攀岩是全身運動,包括動腦。她把每條路線視為一本書,訂線員一如書本作者,在設計路線時,在心中已有特定的想法,而攀岩者即要想辦法詮釋或尋求這個想法。當攀岩者找出這個想法時,就是可取得勝利的時候。攀岩在於攀岩智能(climbing intelligence)的強弱,你可以透過努力訓練而培養該項智能,亦如強化專注力。當在岩壁上時,她專心一意,她的對手並不是其他的競賽者,岩壁才是她的對手。

註1:目前女子 onsight 最高紀錄為 Josune Bereziartu 5.14 a。

註2:七月的青海世界盃女子冠軍是斯洛維尼亞的 Maja Vidmar,斯洛維尼亞是另一個攀岩強國。

註3:在planetfear.com 的訪問中,她提到她並不常抱石(I don't boulder much at all)。但在近期的 Climbing 雜誌,她說每週抱石兩次。為了鼓勵大家抱石,本文採她在 Climbing 的說法。

註4:登山友的那件掛在攀岩裝備區的黃 T 恤不知道還在不在,上頭的簽名就是 Angela Eiter。

星期四, 8月 09, 2007

[獻給大家]-大人的友誼

新朋友學—大人的友誼
作者:楊艾俐 2007.08.01/天下雜誌第377期

在人生荊棘中,有多少人可以分擔你的挫折、分享你的喜樂?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當世界是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許在實體世界中疏遠了,卻又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拉近。我們對友誼,需要有新的想像、新的方法。
什麼是友誼,「職場友誼」對個人、對企業有何影響?這些不是老生常談,而是歷久彌新的重要課題。在不安定、缺乏信任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來重新定義友誼,找回快樂。

二○○三年的一個夜晚,星星佈滿天空,基隆海洋大學教授李彌和一位小學同學,在一個公園裡深談徹夜,第二天他換了自己手機號碼、電子信箱、家裡電話,辭去海洋大學教職,離開基隆。

曾經代表新黨參加兩次立委選舉,都以些微票差落選,離開基隆也等於離開了他的選民,「但是我和同學講了一晚上,」現任開南大學教授的李彌說,「他只有聽,很少講,末了,我做了那個決定。」

十年前七月上旬的一個夜晚,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回到家中,一如往常,吃完飯後,打了幾個電話給部屬,思緒依然紛亂,情感與理智拔河。他拿起電話,打給一位在美國的友人。這位掌控千億資金,從不失控的企業人,再也忍不住說,「I feel hurt.」

因為那天下午兩點鐘,當時已卸任的台積電總經理布魯克到張忠謀辦公室,布魯克此來,證實了傳聞已久的流言──他即將投效聯電。

曾經是三十年舊識,二十年朋友,曾經是悉心提拔的部屬,一夕之間兩人轉為最大勁敵。張忠謀百感交集,很難釋懷,他知道打給這位朋友,不會洩密,不會因而看輕他。

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朋友重要,似乎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美國《時代雜誌》去年在一期「追求快樂」的文章中說,金錢很重要,但不是絕對重要。據調查,一年收入在四萬五千美元的家庭,生活無虞,就已能達到快樂條件(沒錢不會快樂,貧賤夫妻百事哀)。能夠帶來快樂的是朋友、家人、信仰,以及一顆感恩的心。
在現代,交朋友看似容易,在雅虎、Skype、MySpace裡,兩分鐘就可找到兩百個朋友。研討會、宴會、雞尾酒會人來人往,酒酣耳熱,就可稱兄道弟。

但是友誼品質有多高?你在人生荊棘中,有多少人可以分擔你的挫折、徬徨、焦慮?

因此,探討友誼的書和研究愈來愈多。去年,暢銷書作者湯姆.雷思(Tom Rath)出版《Vital Friends : The People You Can’t Afford to Live Without》(《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一出版,就列居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

書中提到人生中,一定要有八種朋友的類型:一.推手(Builder),二.支柱(Champion),三.同好(Collaborator),四.伙伴(Companion),五.中介(Connector),六.開心果(Energizer),七.開路者(Mind Opener),八.導師(Navigator)。

大人的友誼
作家余秋雨曾寫道:「常聽人說,人世間最純淨的友情只存在於孩童時代。這是一句極其悲涼的話,居然有那麼多人贊成,人生之孤獨與艱難,可想而知,」余秋雨也不贊同,因為他認為,孩童時代的友誼多半只是愉快的嬉戲,友情真正能產生意義是在成年之後,也因此,友誼在獲得意義之後,才會達到最佳的狀態。

日本暢銷書作家河合隼雄也寫下《大人的友誼》,第一章就取名,「渴望友情」。在結尾時,現在身纏病榻的他深深體會,「不體驗友情,或想過友情這東西,人生旅程就有如到歐洲,只買紀念品,在名勝前照張像,走馬看花,可惜極了。」

台灣近年來,社會關係疏離,交朋友、維繫朋友都困難。在全球化社會裡,人才到處流動,台灣有近一百五十萬人在中國大陸工作,加上家人大約五百萬左右,朋友相隔兩地,久了感情也會變淡。

「Email、Skype、MSN再發達,也無法彌補距離造成的分割,」一位文化人說。

近年來,政客挑弄族群,社會焦慮不安,朋友又常藍綠對立而反目。一位美國回來的企業界人士,一下飛機興沖沖打電話給從小一起長大的表妹(也是好朋友),講了幾句話後,提到時局,她表妹就說,「你是深藍的,我們沒有什麼好講的。」兩人就掛斷電話,從此沒有再見面。

朋友重要,但此次接受《天下雜誌》訪問的人,大部份對「朋友」定義最難下。什麼是朋友?要交情多深才能算朋友?同業、同事、甚至上司是不是朋友?

我們需要不同層次的朋友
歸納書本,研究和訪問,現代社會,人際關係複雜,社會驚濤駭浪,變動不安。要存活職場,要廣拓人脈,需要有不同層次的朋友。

前體育委員會副主委陳雨鑫覺得有三種朋友最重要。一.職場朋友:幫助你的事業。二.道場朋友:幫助你的人生。三.醫生朋友:提醒你活出健康(根據美國一項研究,倘若你擁有飲食健康的好朋友,你擁有同樣飲食習慣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

更多人認為一定要交到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才算完整的人生,有任何問題,就可以隨時詢答。

但是在湯姆.雷思《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中,認為「朋友一詞已成為太過廣泛的通稱」,每個人應該想自己有沒有Vital Friends(不可或缺的朋友),這種朋友是:一.明顯改善你生活的人;二.在你的工作上或私生活中不可缺少的。「Vital Friends是生命必要元素,」湯姆.雷思說。

政大心理系系主任陳皎眉也同樣認為,朋友、家人,是個人社會支持度的重要網路,自殺、憂鬱症的人往往由於缺乏社會支持,而至每況愈下,別人對他沒有期待,久了,他對自己的生命也沒有期待。

逆境見真情
很多人生經驗豐富,或心理學家卻把朋友定義得狹窄得多,尤其必須「逆境見真情」。

台大心理系教授林以正說,朋友在逆境能安慰、傾聽。就像個安全氣囊,讓我們喘息、恢復、統整,重新出發。他更提供一個述說的空間,讓你有機會對自己的生命做一個有意義的重構。

台灣面臨多重挑戰,工作隨時可能不見,商場虧損時時、家人病危、過世,甚至交情甚篤的朋友也會背叛。「經濟不好時,人與人的傾軋、競爭特別尖銳,」精研人際關係的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說。

《基督教論壇報》前社長林意玲,十八年來,將《基督教論壇報》帶上專業經營,不但財務自主,而且累積三億元的資產,正積極往日報進軍,希望能建立媒體純淨風氣,卻與董事會齟齬,使得林意玲必須在五月退休,轉做顧問。

「就像你把十八年青春獻給一個人,結果,很shock的結束,怎麼可能不難過?」林意玲雖然語帶堅強,但少不了感傷。

心理學家歸納,人遇到危機(如親人死亡、生病、失業),通常都會經過三個階段,先是否認,然後是憤怒,最終自怨自艾,「這時候你需要一個人,聽你講,帶你走出來,」林意玲說。

在她消沉時,是朋友幫她度過難關。尤其是她的基督徒同業,和她一起禱告,治療她的傷痛。「有次,我在嘉義演講完,一個人回旅館,不想接手機,但有個朋友十分鐘就傳一則簡訊給我,他們怕我想不開,直到十一點,我傳一則簡訊說我要睡覺了,他們才停,」林意玲還記得那個微寒的春天夜晚。

常常在挫折中,最容易發現誰是真朋友。軟體公司總經理楊雨亭,在做資訊策進會組長時,因為掌握很多軟體公司的計劃,因此每天朋友圍繞不斷。

一旦他轉到民營企業,很多圍在身邊的人都不見了,必須獨力奮鬥。當他所經營的企業出現財務危機,當年所謂的朋友卻一個都不見了。

留在他身邊、給他援手的,只有幾位在眷村從小長大的鄰居。「不到六個人,」他用指頭用力地數。

也許是因為他自己身遭危機時受到冷落,所以對朋友遭難,特別願意雪中送炭。當他的好友──前台灣彩券公司總經理張汝恬,因為彩券運作不順利,在財政部壓力下辭職。楊雨亭立即打了三個電話,把張汝恬找出來,一再安慰她不要氣餒。「這是我們的默契,比同行和同事更親,」張汝恬說。

現仍兼任中信金控資深副總的張汝恬坦然說,企業裡主管各有壓力,自身難保,遇到挫折,伸出援手只能到某種程度,必須有圈外朋友,可以商量。

感情用「搏」的就不真實

根據採訪,政治和商界真真假假,最難交到真心朋友。心理學家黃光國說,尤其中國人人際關係複雜,對不同人,在不同場合,臉變來變去,玩到極致,自己都迷失,難尋自己真面目,何況要對別人真誠。「政治人物動輒要搏感情,要用搏的就不真實,很廉價,」他說。

一位企業界人士表示,國民黨當政時,他與一位行政首長交情甚篤,常做他和企業間的溝通橋樑,政黨輪替後,馬上感受到「門前車馬稀」。最近這位首長再起,來找他的所謂「朋友」又一下多了。

縱使政商界一起打高爾夫球,綠草如茵、藍天白雲,表面看一派和樂,但私底下,一位企業人士說,也各有所圖:是否有生意機會?這個人有什麼「潛力」可以供自己開發(或利用)?甚至還觀察對方舉止、修養,是否值得做伙伴?他搖搖頭笑著說。

政商界人士往往很珍惜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鄰居。國內外友人不絕的立委李紀珠,放假時卻最常和幾個宜蘭蘭陽女中的同學在一起混,「她們可以直接闖到我家,和我媽媽聊天。」

台灣亞洲基金會執行長林添貴,從小學讀西門國小,中學建國中學,累積的幾位朋友,最真實。「不管天涯海角,有事打一通電話就舒服很多,」亞洲基金會常需要募款,這些朋友替他推薦自己的老闆,贊助一些,捐款人往往很放心。

歸納起來,人必須有幾個生死之交,他不可能事事順你意,但會無條件包容你。國際心理學家阿道夫.古根包爾(Adolf Guggenbuhl-Craig),有次在「友情」課上對學生說,小時候他問祖父,什麼是「友情」,他祖父回答,所謂朋友,就是「半夜十二點開車子來,行李箱裡裝著屍體,問你該怎麼辦,會二話不說地幫忙想辦法的人。」

《大人的友誼》作者河合隼雄進一步解釋,這種友誼,就是「不管任何時候,發生任何事情,你做了多惡劣的事,你還是我的朋友,而且是『二話不說』地幫忙,」「但是他只是幫忙想辦法,而不是包庇你,單讓人感受到這種態度,就是件很美好的事。」

職場友誼──生存要素
人生中職場生涯起碼佔三分之二,職場朋友就更為重要。文化大學國際企管研究所博士生梁進龍的論文研究指出,同事間的友誼有助於自我效能(自主管理)的提升,又因為友誼建立同事間互信基礎,更使公司創新能力增強。

朋友可以一起打拚做夥,成就一番大事業,在電子業尤其多。如華碩就是由現任董事長施崇棠和副董事長童子賢,帶著在宏碁的部屬成立,縱使現在如集團裡負責研發的鄭定群,或負責運籌管理的姚德慈也都是從宏碁投奔而來。因為有默契、有信任,才能成就今天華碩電腦數一數二的盟主地位。

奧美廣告副董事長葉明桂更認為,同事間的友誼是一種「副關係」。有別於純同事的「正關係」,多了一層「副關係」,同事溝通直接,信任度增強。尤其廣告業,靠創意、看不見的磁場,氣氛、心情很重要,朋友都可加強這幾方面的正向發展。

廣告圈內人都知道,奧美兩大創辦人宋秩銘和莊淑芬曾為情侶。很多人關心公司情侶有助公司發展,或有損公司紀律。

留著點點鬍髭的葉明桂說,和朋友一樣,情侶也要先把本分事做好,才能講別的。宋秩銘和莊淑芬在當情侶時,謹守此分寸。分手後,沒有反目成仇,反而一致為公司打拚,兩人都很有紀律。「不管你是不是朋友,基本面一定有,就是不能成為別人的拖油瓶,」他說。

和宋秩銘情同師徒,和莊淑芬形同姊弟,葉明桂跟著兩人做事二十八年,認為跟上司做朋友是他廣告生涯中最大的滿足。「宋秩銘教了我很多,開了我的眼界,莊淑芬和我有如伙伴。」

有了他在台灣看家,莊淑芬和宋秩銘在大陸發展無後顧之憂(因為兩人在台灣奧美還有相當股份),而葉明桂也能夠獨當一面,負責台灣奧美廣告多年。

多年來帶過無數部屬的葉明桂觀察,人的工作表現有高有低,同事低潮時,有辦公室好朋友分攤工作,慰籍支持,低潮就很容易度過,兩三個月後,他們又會活力無窮,創意源源。

「股東要求沒有彈性,客戶要求更不能打折,」葉明桂說,「同事間就可以寬容點。」

現代人際關係複雜,到底友誼是純友誼,還是很功利,令人迷惑。心理學家黃光國說,人際關係總含有工具性和情感性,完全純感情,世間難尋,完全純工具,別人不可能如此被你利用,總是混合。

只是工具和情感各有行為規範,否則關係就不容易持久。例如「情感性」就是對對方忠實,不能背叛,更不能背後戳一刀。「工具性」則要求人必須守承諾,重義氣。例如一起做生意,該得該付都得明算帳,否則關係很容易變質,最終拆夥,分道揚鑣。「關係是動態的,明天的關係就和今天的不一樣,」黃光國說。

友誼學的七大學分
好友難尋,維繫友情更難,綜合採訪者的建議,拓展友誼、維繫友誼有原則可尋:

一、好友不在多,品質才是關鍵。《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一書指出,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發現,朋友少於四人的心臟病患者,存活率較低,這份研究也顯示,有五、六、七、八位朋友的人,與擁有四位好朋友的人,能夠延長生命的比率相同。

最適好友規模為四位到八位,多了不容易維持。友誼品質才是關鍵。開南大學教授李彌也認為朋友太多,很累。每兩個星期打一個電話給好朋友,也要幾個月才打完。

二、正面思考,吸引朋友。奧美副董事長葉明桂說,以前有挫折,似乎只要個人吐苦水,發牢騷就可以。現在競爭日烈,責任日重,有了難題自己必須去解決。「去發洩,不如找忠告,」他斬釘截鐵,「負面朋友拖下你,一起沉淪。」

三、擴大交友視野,沒有足夠朋友的人,先找周遭志同道合的人。雖然藍綠對立,削減了很多人的友誼,但是民主行動聯盟主要組成人黃光國卻認為,在這種時候,也能結合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例如民盟三年前十幾個人決定出來選舉任務型國代,因為要繳選舉保證金,大家一起到中央信託局互相擔保借款。

幾位女教授連先生都沒有告訴,自己在外面借款,「可以一起實現理想的就是朋友,」黃光國說。

四、開放自己。社會歷練愈久,受過創傷,受過挫折,愈不願對人真心以待。但是台大心理系教授林以正說,朋友建基在信任,信任基礎就是在「自我表露」,也就是分享內在感受和秘密。

「如果一個人跟你談一小時,你們只能談天氣,聊王建民這種不關己的事,你們就不可能變成朋友。」

台灣亞洲基金會執行長林添貴說,高位者難交到真心朋友,高處不勝寒的主因就是他們不願開放,「自我防衛已經成了他們的skin。」

五、傾聽+同理心。大部份人在傾訴自己的問題時,需要的只是對方的耐心傾聽,不必急著給意見,當事人最後會做個自我判斷。

但是傾聽並不容易,它必須以「同理心」為基礎,表達對朋友的關切,對他遭遇的理解,更要肯定他訴說的價值,肯定他感受的合理性。

六、不要求「完美」的友誼。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八三%受訪者都認為,自己為友誼付出,比好朋友更多。如果你只在意對方沒有做到的部份,友誼不容易長存。多看朋友的付出,不要求朋友周全圓滿,因為自己都缺點連連。

七、有些千秋不變的做人原則,同樣也適用在友誼。例如不能欺騙、竊盜、背叛、不損害人家權益。剛從體委會副主委卸職的陳雨鑫說,被人在後面捅一刀的感覺很不好受,但是對圈內人殘酷肅殺,「我知道,我看到,我也會玩,但是我不一定要玩,」陳雨鑫說。
友誼與我們的快樂、健康、工作、前途息息相關,湯姆.雷思卻觀察,從小學到大學,沒有「友誼」這門課。學者也很少人研究友誼,心理學家研究個人喜怒哀樂,管理學者著重個人潛能開發,社會學者又注重團體研究。

「把重點放在個人太狹隘,放在團體又太廣泛,真正能量是潛藏在兩個人的關係,這種能量可以創造歷史、改變世界,」湯姆.雷思說。

星期六, 8月 04, 2007

獨攀者 Michael Reardon

[楷聯社通訊]
相信大家最近都從攀岩資料庫聽說了帥如 Bon Jovi 的獨攀者 Michael Reardon 不幸被大浪捲走的意外。Climbing Magazine 整理了他的攝影特輯,非常精采,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身上都沒有繩子攀岩是怎樣的模樣。照片皆是由他長期的攝影夥伴(他是不需繩伴的)Mike Niles 所拍攝,上圖是他在愛爾蘭所攝,Ireland 和綠色酢漿草,非常意象。

"I’ve been told that many things are impossible, but my friends and family, the Outlaws, refuse to acknowledge such nonsense. We refuse to live our lives based on someone else’s limitations; we live life based on our expectations." —Michael Reardon —

「我被告知許多事是不可能的,但我的親友們,這群亡命之徒,拒絕承認這類的胡說八道。我們拒絕去依照著他人的局限而活;我們活著的人生是基於我們自身的期望。」